万达集团创始人
作者 | 余生
来源 | 每日商业必读
7月22日,中国儒意发布公告,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儒意星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与万达金融签署协议,以2.4亿元收购快钱金融30%股权。
交易完成后,中国儒意将成为快钱金融单一最大股东,但快钱不会并入其财务报表。
按此计算,快钱金融整体估值仅8亿元。而2014年,万达以3.15亿美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拿下快钱68.7%股权时,快钱估值超过30亿元。
11年过去,快钱估值缩水超70%。
这不是万达第一次“割肉”回血,更不是中国儒意第一次接盘万达资产。2023年至2024年,中国儒意通过多次股权受让,最终拿下万达电影控制权,王健林彻底退出这家曾经的核心资产。
如今,万达金融板块的核心资产——快钱金融,也正被一步步“拆解”。
王健林的金融梦,正在加速破碎。
01
从30亿估值到8亿甩卖
2014年,互联网金融风头正盛,支付宝、财付通(支付)尚未完全垄断市场,万达看中了快钱的支付牌照和交易规模。
当时,快钱年交易流水超2万亿元,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排名第四,仅次于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财付通。
王健林对这笔收购寄予厚望。他在内部讲话中表示:“万达未来价值最大的就是金融板块。”万达官网更是高调宣称,整合快钱后,万达将成为“中国最大的O2O企业”。
然而,事与愿违。
2017年,万达遭遇流动性危机,开始大规模出售资产。2018年,市场首次传出万达欲出售快钱的消息,潜在买家包括苏宁、京东、字节跳动等,但均未成行。
2023年,有消息称万达希望以10亿元出售快钱,但最终无人接盘。如今,30%股权仅以2.4亿元成交,估值跌到了8亿元。
快钱为何贬值如此之快?
一是支付行业格局固化。支付宝、微信支付已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快钱等中小支付机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二是监管趋严,罚单不断。2022年以来,快钱因违反清算、反洗钱等规定,累计被罚超1700万元。2025年7月,又因违规被央行上海分行罚款625万元。
三是万达场景支撑减弱。快钱原本依赖万达商业的线下收单业务,但随着万达广场客流下滑,其支付业务增长乏力。
“支付最终还是场景的‘游戏’,快钱此前有万达场景做支撑,但现在银行卡收单市场本身就在收缩。”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
02
中国儒意为何接盘?
中国儒意并非首次收购万达资产。
2023年7月,中国儒意以22.62亿元收购万达投资49%股权;同年12月,再拿下万达投资51%股权;2024年4月,完成对万达投资100%控股,从而间接控制了万达电影。
如今,中国儒意又拿下快钱金融30%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
中国儒意的前身是恒大和腾讯控股的恒腾网络,2022年更名为中国儒意,实控人为影视行业“资本大佬”柯利明。近年来,儒意影业出品了《你好,李焕英》《第二十条》等爆款电影,并通过收购万达电影,成为国内影视行业的重要玩家。
之所以收购快钱,中国儒意可能有三个考量。
首先是布局金融科技。中国儒意已拥有影视、游戏、流媒体业务,支付牌照可为其生态提供闭环交易支持。
其次是数字人民币机遇。快钱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首批合作机构,具备数字人民币受理能力。
最后是低价捡漏。8亿估值远低于行业高峰期,中国儒意能以较低成本获得支付资质。
不过,快钱目前股东分散,万达、儒意、常盛私募基金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未来公司治理仍存变数。
03
万达的轻资产转型能否成功?
近年来,万达持续出售资产。2017年,出售文旅项目给融创、富力;2023年,出售万达电影;2025年,出售快钱股权……
王健林的策略很明确:降低负债,转向轻资产运营。
但问题是,万达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过去,万达依靠商业地产的规模优势,但如今商业地产增长放缓,万达广场的客流和租金面临压力。金融、影视等多元化业务,也未能形成稳定现金流。
此次出售快钱,或许能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但长期来看,万达仍需找到新的增长点。
从30亿估值到8亿甩卖,快钱的命运折射出万达金融战略的失败。
王健林曾梦想打造“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但最终,支付牌照成了“割肉”回血的工具。
中国儒意的接盘,或许能让快钱找到新方向,但对万达而言,这又是一次无奈的撤退。
金融梦碎,地产承压,王健林的万达,还能靠什么翻身?
(全文完)
【邱处机简介】
福建龙岩人,现在常驻北京。公众号专注于撰写商业牛人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升级,让我们一起向他们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进化。
热丰网,西宁股票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