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冷系統不匹配,蒸發器偏;或者是由于機組長期運行,蒸發器內部結垢、臟堵引起
冷卻器熱交換能力減小。造成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蒸發溫度偏低(-10℃)。
1)、蒸發溫度低于冷水冰點,增大了冷卻器凍堵的可能性。
2)、蒸發器傳熱溫差大,沒有充分發揮冷卻器自身的的優勢,不利于制冷效率的提高。當冷水進水溫度為2℃(蒸發器進出水溫差為5℃)時,蒸發器出口水溫為-3℃,傳熱溫差為9.3℃。由于冷卻器具有高的傳熱系數,其傳熱溫差至少應當比常規換熱器還要小,比如說選取2℃左右。
2、冷水冰點偏高。當蒸發器在低溫度點(進水溫度2℃)運行時,出水溫度僅比冰點高3℃。這并不是說實際運行不允許,但這畢竟增加了冰堵的可能性,需要對溫度的控制精確。另外,在冰點附近冷水粘度大,流動性差,而冷卻器單元流通截面小,適宜采用流動性好的工作介質。因此,可行的話,應當采取降低冰點,提高冷水出水溫度,加大冷水流量等措施。
3、控制裝置不完善。冷水水泵的起停沒有與制冷系統的運行進行聯鎖,也沒有對蒸發器的冷水流量及壓降進行檢測控制。該制冷系統雖然有低壓控制器,但只是用來控制壓縮機零壓停車(防止設備長期停用時冷卻器承受高壓)而沒有低壓運行保護。一旦停泵或蒸發器內部臟堵造成水流量減小都會引起冰堵發生。
4、維護不當。
1)、進水溫度控制長期失修,顯示值較實際值偏低約1.5℃,而且儀表惰性大不能及時反映冷水進水的真實溫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會造成冷水除數溫度接近冰點而機組仍不停機。
2)、
冷卻器上雖然裝有防凍堵溫控裝置,但往往是冰堵已經發生而防凍堵裝置仍就沒有動作,由于冷水出水溫度與冰點接近,不易將其調整到控制點。
5、系統制冷劑缺少時也會引起凍堵的發生。這一點與常規蒸發器有所不同。其原因,與冷卻器是的結構有關。冷卻器是由多個窄的單元通道疊加而成,每個單元內冷水或者制冷劑流量小,換熱片薄,熱交換能力強。當系統制冷劑缺少時,會造成各個單元通道內制冷劑分配不均勻,此時蒸發壓力低,而有限多個單元內由于劇烈熱交換而發生冰堵,此后又引起鄰近單元通道的堵塞,引起連鎖反應,冰堵不斷加劇,直至將整個蒸發器內完全凍實。
更多詳情請咨詢:
http://jkyy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