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让军人昨天流血,今天流泪;昨天自豪,今天自卑;昨天可爱,今天可怜。”
受访者供图
又将到八一了,我站在烈士桥上,看着石马河,波光粼粼,清澈见底,两岸绿树红花,时不时有白鹭飞过,心中升起无限感慨。
烈士桥长不及百米,既不非常美观,也不十分宏伟,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桥,却承载着樟木头军地情谊近70年。
尘封又被翻新的故事
我站在桥头,微风拂过,河水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尘封已久却永不褪色的往事。
受访者供图
烈士桥桥头有座烈士衣冠冢,衣冠冢里葬的是当代五位军人生前的衣物,衣冠冢前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时任中共中南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亲笔题词“他们为保护国家的财产,牺牲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笔力遒劲,凝聚着对五位烈士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2007年我负责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了这座纪念碑,并将这座碑列为我普查的对象。2010年,纪念碑正式被列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坐北朝南,占地78.48平方米,分为烈士墓和纪念碑两部分。纪念碑高4.5米,底座长3米,宽3米。
受访者供图
这座烈士墓是衣冠冢,旁边立着一棵高大的刺桐树。刺桐树老干虬枝,傲然挺立,与纪念碑相得益彰,我每次经过纪念碑都会多看它几眼。后来由于树木老化等各种问题,先是被修剪,后来整棵树被砍掉,换种了几棵小松树。小松树虽没有了老刺桐那般经霜傲雪的雄姿,却也青翠可爱。
受访者供图
2021年7月29日,樟木头镇政府启动了石马烈士纪念设施修缮工程,并赶在当年9月30日全国第八个烈士纪念日前完工。烈士碑换成了仿花岗岩,碑身题字由描红改为黑底金漆的整块瓷片,历经64年的烈士纪念碑焕然一新。
受访者供图
陶铸的题字内容没变,但基座上的文字由则当时的“护桥梁,战洪水,为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不畏难,意志坚,党的好儿子流芳千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六团全体官兵,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七日。”改为广东省交通厅提供的“烈士牺牲经过”,结尾写着:“谭友善等五烈士为抢修公路和抢救国家财产,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愧为人民的优秀儿女,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为此,特将石马桥改名为烈士桥,并勒铭碑志,永垂不朽。”
受访者供图
烈士用生命铸绝唱
2007年,我普查时,采访了当年参加过抢险的民兵蔡柳青,他跟我述说了纪念碑的故事。时隔50年,当年的青壮小伙如今已是70多岁的老头了,但他与我说起了那段尘封的往事时仿如昨昔,讲到那些官兵时,他眼里饱含热泪,满是深情与不舍。
1957年夏,岭南大地被连绵的阴雨笼罩。5月23日,一场百年不遇的龙舟水突袭樟木头,石马河水位急剧上涨,浊浪滔天。作为连接石马河两岸的交通命脉——建于1927年的石马桥,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清晨,洪水漫过了桥面,桥头的翼墙在激流的冲击下发出阵阵脆响,部分路基开始松动坍塌。因为交通中断,政府派蔡柳青骑着自行车去部队报信,请求支援。
7点半,蔡柳青到了驻军汽车部队46团,说明情况,部队首长马上指示,一定尽全力帮地方做好桥梁抢修工作。执行任务落在了二营的头上,营长刚说明情况,还没来得及动员,一个充满朝气且响亮的声音响起:“报告营长,我是共产党员,我去!”定睛一看,原来是三连一排排长谭友善。
这个20出头的年轻人,眼神坚毅,五官俊秀,身上有着一股未脱的孩子气。紧接着,副排长苏怀德也不甘落后:“报告营长,我也是党员,我去!”接下来就听到班长李文成:“我是党员,我去!”“我是党员,我去!”汽车兵李廷发紧跟其后。“我是团员,我去!”薛保纪声音里有些不自信,但是他的手却举得特别高。战友们纷纷请战,主动要求加入抢险队伍。
上午8时,根据地方需要,部队派出了42名指战员和两辆汽车,由谭友善指挥,跟着蔡柳青来到石马桥执行这项艰巨且危险的任务。到达石马桥时,下了车,雨劈头盖脸地打过来,谭友善虽然年轻,却有着常人没有的沉着与冷静。他与地方领导沟通后,又快速地勘察了一下情况,便指挥战友们与地方民兵合作开始抢修。他一边指挥,一边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水位在不断上升,桥上河水已快没过膝盖,每走一步都有些艰难。雨幕模糊了视线,大家半眯着眼睛,摸索着搬运石块稳固翼墙。苏怀德与谭友善年龄差不多,圆圆的娃娃脸,带着一股憨憨的倔强。他跪在泥泞中,用钢钎撬动松动的石块,双手被磨得鲜血淋漓也浑然不觉。李文成看起来成熟,实际才刚满19岁。只见他往返于桥头和岸边,不断搬运着石块,仿佛不知累似的。驾驶员李廷发,年龄稍长些,听说刚结婚不久,探亲回来没两天。薛保纪是个楞头小伙,皮肤黝黑,当兵前家里给他娶了亲,可他不愿在家,一门心思要当兵。他啥时都笑眯眯的,整张脸让人看得最清的就是那排洁白的大门牙。可他做事从不含糊,装卸石料既快又稳。
从清晨到午后,雨水混着汗水浸透了军装,战友们淌着洪水,往返搬运石块,填筑桥头缺口,一个个肩膀都被石块磨出了血痕,手掌磨出了泡,却没人停下喘息。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修好桥,让两岸老百姓能正常通行。
就在抢险进入关键时刻,官仓河上游的山里突然传来一阵巨响——山洪暴发了!浑浊的巨浪如脱缰的野马般咆哮而下,瞬间将桥面吞噬,石马河里的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涨。石料场被淹,谭友善、苏怀德、李廷发、李文成、薛保纪五人刚好在装卸石料。“抢汽车!快!”谭友善的吼声被水声吞没。五人同时奋不顾身地想跑去将装满石料的汽车驶离料场,可一股巨大的冲击力将五人连同汽车一同卷入滚滚洪浪之中。远处岸上的人们看到拼命惊呼,可无济于事,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洪流裹挟着向下游冲去。
当下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了一辆汽车,竟然有五个指战员不顾性命去抢救。事实是,1957年,国家处于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汽车是运输物资、支援建设的核心工具。那时,中国汽车工业刚起步(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汽车主要依赖进口或少量国产,价格昂贵。一辆卡车的价格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几十年的工资(当时工人月薪多为几十元),两辆汽车的总价可能超过一个中小型集体企业的全部资产,其重要性远超今天的同等物品,是非常稀缺的贵重资产。对军队而言尤甚,汽车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执行任务的“武器”,其意义远超于它的经济价值。换句话来说,虽然当时协助地方抢险一次派出42名指战员,但这并不出奇,更难得的是一次派出两辆汽车,这算是深情厚谊了。
傍晚,暴雨过后,石马河恢复了平静,老百姓自发地打着火把,举着电筒沿着石马河一路搜索,希望能找到五位指战员,希望老天能给他们留一线生机,东莞县还通知沿江住户留意,一旦发现及时上报。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没有人发现五位战友的任何踪迹。他们牺牲了,已成事实。
烈士的牺牲,让当地老百姓悲痛不已。为了纪念他们,当地政府将石马桥更名为“烈士桥”,并在桥头修建了烈士衣冠冢和烈士纪念碑,陶铸亲自为其题词。1957年11月7日,纪念碑正式落成。从此,这座桥和这座碑,成为了樟木头的精神地标,一路见证樟木头镇的军地情谊。
受访者供图
赓续五十年的双拥情
30年过去了,50年过去了,当人们在经济浪潮中翻滚得忘我的时候,也逐渐淡忘了那静默在石马河旁的烈士冢。纪念碑前已多年没有鲜花了,只有那棵刺桐树,在倔强顽强地生长。
受访者供图
直到2009年,李满堂到樟木头镇担任党委书记第二年,他重新擦亮樟木头这张双拥的品牌。他恢复了清明祭奠烈士习俗,并派出“寻亲”小组,远赴河南、河北、湖南、黑龙江等地,千方百计寻找五位烈士的后人。寻访小组查阅了已改制多年的汽车46团的历史档案,找到了一些零星信息。根据这些线索,兵分几路,踏上了寻访之路。
“寻亲”小组在河南省镇平县找到了李廷发的妻子,她已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了。她怎么也没想到五十多年后,竟然还会有人带着丈夫的信息来找她。拉着“寻亲”小组组长的手,她百感交集、泣不成声。
2010年清明祭,小雨中,烈士谭友善、李廷发、薛保纪的亲属来到现场。烈士薛保纪的外孙李洪波在告外公祭文中说,他是带着母亲的遗愿前来拜祭的……时过半个世纪,这份情跨越时空,再度温暖那场洪水冲走的人和心。
“我入伍不到一年就上了前线,亲眼看着16位战友倒在祖国的边陲……烈士需要我们长期去怀念,烈士家庭需要我们长期去关怀。只有崇尚英雄的民族才会英雄辈出,只有铭记英雄的国家才会人人争做英雄。”李满堂是一名越战老兵,他对拥军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我们不能让军人昨天流血,今天流泪;昨天自豪,今天自卑;昨天可爱,今天可怜。” 他的这份情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
我们以何告慰英灵
石马河依旧奔流不息,烈士桥和烈士碑的故事只是樟木头双拥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军地一家亲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河畔的樟木头,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小山村,曾经的滩涂如今绿道蜿蜒,旧房舍变身了科技产业园,孩子们在崭新的校园里欢笑,老人们在舒适的广场上跳舞。
受访者供图
许多退役军人选择在这里就业,将部队光荣的传统带到了地方,为地方建设发光发热。当年,整个珠三角埋头搞经济,环境被严重破坏,石马河这条母亲河一度污染严重。这些年,国家启动了石马河国考断面水污染治理工程,在多少人反复纠错、夜以继日的行动中,石马河逐渐恢复了“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景象。其中,少不了一批退役军人的努力,我先生雷清荣和他的战友刘东风也在其列。
当年,烈士们拼命抢救的汽车,不过是时代的一抹剪影,今日之中国,早已是汽车年产销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高铁飞驰九州,飞机翱翔蓝天,航母游弋深海,空间站用中文书写着中国篇章!那些“落后”标签已被撕得粉碎。如今之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科技不断刷新突破,亿万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这盛世,如你们所愿,甚至远超你们想象!
受访者供图
石马河依旧奔流不息,永远静止的是桥头的烈士纪念碑,他永恒地站在那里,见证了樟木头的风云崛起,见证了樟木头的由盛及衰,见证了那些滚烫的热情燃烧又熄灭,熄灭又复燃的岁月。
烈士桥的另一头——樟木头中学的孩子们的欢笑声和读书声向英雄们传递着另一种信念:你们用生命点亮了精神的火炬,我们一定做好传承接力。我们会带着你们的信念,把这锦绣山河建设得更加壮丽,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耀着你们用牺牲换来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对英雄最郑重的告慰!
【作者】田沐鑫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李卓华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热丰网,西宁股票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