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清词里选一首记忆最深刻的词,只能选一首,我会选顾贞观为吴兆骞写的《金缕曲》。《金缕曲》背后的动人旧事,早已被许多人写过,但梳理与此事相关的记载,我还是低估了此事过程之艰难、内情之复杂——梳理完只想叹一声:也只有斯人,方能有斯词。
我们且从顺治十一年开始。
兄生辛未吾丁丑顺治十一年(1654),十八岁的顾贞观与二十四岁的吴兆骞甫一见面即相互倾倒,结为生死之交。
那时候,顾贞观还叫作顾华文,他是明末东林党魁顾宪成的玄孙。
年轻人的结交常来得意气而任性。尤其在顾贞观和吴兆骞的结交上,这一点也不奇怪。顾贞观敏感内敛,是至情至性之人,吴兆骞恃才轻狂,锋芒外露——年少时,一刻也不安分的他曾拿同窗的帽子作溺器,还放言“让这种蠢人戴在头上还不如拿来给我用”。这样做当然是很不对的,但很能看出吴兆骞从小就张扬的性子。长到二十多岁,吴兆骞更是气场大开,年纪轻轻的他主持诗社“慎交社”,与另一个诗社“同声社”争夺话语权,且与当时的文坛领袖吴伟业(字梅村)即席唱和,甚至压倒梅村一头。吴兆骞如此张扬,是有原因的。他生于吴江官宦之家,九岁能写《胆赋》,十岁能写《京都赋》,他的性子和才华,在同龄人中都是耀眼的存在。顾贞观的性子不象吴兆骞那样大开大合,但也才情漫溢。他出身无锡望族顾氏(南朝顾野王后裔),十五岁即随从吴伟业、黄家舒等江南名士游历,经吴伟业荐入慎交社后,在社中年龄最小,却也光芒四射。那时候,他多情善感,心思玲珑,擅写愁词。
不是图中是梦中,非花非雾隔帘栊。窄衫低髻正相同。清脆铃声檐鸽夜,悠扬灯影纸鸢风。此时携手月溟濛。——顾贞观《浣溪沙》
是惺惺总易惜惺惺。性格互补的一对年轻人,就这样彼此倾心,结为兄弟。同年,遥远的北京城里出生了一位小公子,他叫纳兰性德。①
吴兆骞、顾贞观、纳兰性德,这三个名字将为清词史留下一段不能磨灭的绝唱。
宿命如此。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魂销别而已年长六岁的吴兆骞,于顾贞观,不止是年龄上的大哥,也是能罩得住一切的大哥。在吴兆骞因“丁酉舞弊案”出事后,顾贞观时常会问自己:“假使有大哥在,我何至于如此茫然?”
吴兆骞性子里的爽朗、桀骜、锋芒毕露、不能屈居人下,是让顾贞观仰望的原因,也是跌入“丁酉舞弊案”被套牢的缘由之一。
清顺治十四年(1657)发生在江南的“丁酉舞弊案”,是中国自有科考以来史无前例的大案,也可能是科考史上处罚最重、案情最奇、后续最唏嘘的科场舞弊案。因有人举报考官舞弊,二十岁的顺治帝亲自上阵打大鱼小鱼,考官共20人全部斩立决,所有中举者全部从各地用镣铐拷回来,在刀枪环列下重考。吴兆骞不知是心理素质不过关还是轻狂之态复萌,总之交了白卷,之后与他有嫌隙的王发和章在兹落井下石,再然后,吴兆骞被判流放宁古塔。吴兆骞心里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平时的桀骜不驯导致被小人报复,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
顺治十六年(1659)三月,吴兆骞踏上流放之途。
无数人为吴兆骞写诗送行,吴伟业听闻消息,悲叹此生与这个才华超绝的后生,绝无再见之期——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消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
不是吴伟业过于悲观,因为,当年的宁古塔有役人150万,能从宁古塔活着回来的,几乎没有!
有件事很奇怪——顾贞观集子里找不到给吴兆骞送行的诗或词。吴兆骞流放时,顾贞观二十三岁,翻阅后人的记录和文章,几乎没有人提到过当时顾贞观写了什么。顾贞观后来在给吴兆骞的信里这样说过:“相识在甲午(1654)之春,相别在丁酉(1657)之秋”,或者是吴兆骞赴考后,顾贞观就没有见过他。我们无从推测,顺治十四年到十六年这两年的巨变里,顾贞观经历了什么,也许,从小弟成长为要罩着大哥的那个人,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连吴伟业都如此绝望,二十三岁的顾贞观,能有什么办法对吴兆骞许下“我一定把你救出来”的豪言?想来他惟一能做的,只是欲为自己的长子求娶吴兆骞的次女,以实打实的姻亲关系,告诉吴兆骞会尽力照顾好他的家人。
顾贞观不是天生的救赎者,也没有只手挽狂澜的神力,《金缕曲》的传奇背后,是无数艰难辛酸、是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是步步为营的繁琐与算计,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才子的蜕变。
闲提一笔,吴兆骞去往宁古塔这一年,昆山人徐元文考中状元,昆山人叶方霭考中探花,汉臣魏裔介受清廷恩宠,加官太子太保。
没有什么事情是能一蹴而成的。在《金缕曲》之外,有无数的草蛇灰线和前因后果,陆续密密伏下,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无数的失败尝试。
失败的A计划康熙元年(1662)年底,顾贞观写信告诉吴兆骞:“我决定明年参加顺天府的童子试,倘若有机会,以后我就可以把你救回来了。”——谨慎的顾贞观在此话后又加了一句:“但不敢必耳。”我没有把握,但我会努力试试。这应该是顾贞观第一次向吴兆骞提出救援计划,因为转机出现了。
转机就发生在这年早些时候。康熙元年,是九岁的玄烨改元康熙的第一年,照例大赦天下,与吴兆骞同一年前往宁古塔的方拱乾(桐城人),因家人出资修复京师前门城楼得以获赦,从宁古塔回到家乡。关于方拱乾的生还,历史上的记载远远没有吴兆骞的生还来得精彩丰富,但这件事却似一束亮光,照进绝望的世界。吴兆骞的老父立即上京为他奔走,虽没有成功,却多少给了顾贞观灵感。②
比照顾贞观之后二十年的作为,他很可能仔细研究过方拱乾获赦事件中的关键因素并反复推敲试验——方家有钱;方家在朝廷有人脉;方家在宁古塔有人脉;方家背后站着愤怒的江南文人,你朝廷要给点面子……后来的事实证明,顾贞观最后把这些都夯实了,二十年艰难经营,皆从跬步而起——他走出的第一步,是为汉槎(吴兆骞字)兄,为自己,北上当官。
然而顾贞观心中实在没底。他写信给吴兆骞诉说自己穷愁日甚,茫然无计,象失了主心骨的小孩子,一点也不知如何下手。相较而言,吴兆骞后来的回信,反倒笃定厚重,中气十足,比这小弟的心态,要稳健得多。
惶惶中,顾贞观毕竟向京城踏出了第一步。他惟一可恃的只有自己的才华,也只能用这才华作敲门砖,期待敲开一扇通往光明之路的大门。无锡才子的才名并非虚传,顾贞观曾以“落叶等闲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得到过龚鼎孳(与吴梅村齐名的江左三大家)的激赏,抵京后,又因一手端秀的小字得到魏裔介的激赏,并获得面见皇帝的待遇。③
之后,顾贞观在京城渐渐声名雀起,并有了和公卿交往的机会,他的入仕之路看起来也平顺得很,康熙三年(1664),他被授内秘书院办事、中书舍人,康熙五年(1666),又在顺天乡试中高中南元(南人中的第一名),调任内国史院典籍,随后康熙六年(1667),作为皇帝的随从,顾贞观护驾东巡,与皇帝的距离肉眼可见地更近了。
远在塞外的吴兆骞听闻顾贞观出入宫门、护随皇帝左右也很感欣慰,但顾贞观却是有苦说不出——皇帝年幼,只是十来岁的孩子,权力掌握在鳌拜等人手中,大事一点都由不得自己;他这几年看着虽顺利,其实却是一直原地踏步,在七品小官上打转转。数年忽忽而过,转眼便是“三十而立”:
马齿加长矣。向天公、投笺试问,生余何意?不信懒残分芋后,富贵如斯而已。惶愧杀、男儿坠地。三十成名身已老,况悠悠、此日还如寄。惊伏枥,壮心起。 直须姑妄言之耳,会遭逢、致君事了,拂衣归里。手散黄金歌舞就,购尽异书名士。累公等、他年谥议。班范文章虞褚笔,为微臣、奉敕书碑记。槐影落,酒醒未。——顾贞观《金缕曲 丙午生日自寿》
仕途无望,援救也无望,所有的愿望与理想,只有在梦乡中才能实现,一旦酒醒,仍是痛苦的现实世界——牢骚发多了,顾贞观自己也觉得疲惫。他搁浅在自己的A计划上,往前走,一步也走不动,想放弃,又不敢放弃。恰在此时,魏裔介的政敌将他推了一把,这一把,却将他从死路中推落,推出一条新路——康熙九年(1670),顾贞观在朝中惟一有力的倚靠魏裔介被弹劾,以老病乞休,退出政坛。次年,四顾茫然的顾贞观结束十年的京城生涯,辞官离京。离去之时,他在词里自言:“自此不复梦入春明矣。”
顾贞观放弃了A计划,但没有放弃援救。此后数年,他游历河南、河北、山西一带,竭力寻求援救吴兆骞的机缘,他的B计划渐渐成形。
B计划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如果我们把顾贞观“以才华跻身朝堂→获取当权者青睐→亲自上阵营救吴兆骞”视为A计划,那么不妨把“寻求有力的青云梯→借梯借力→找人营救吴兆骞”视为他的B计划。
顾贞观当然是所有计划里最关键的人物,但还有几个人物,在他的B计划里也很关键。
比如,纳兰明珠和吴兴祚。
就在顾贞观辞归的这年,纳兰明珠升任兵部尚书,几年后因协助康熙平定三藩,开始权倾朝野。明珠是顾贞观的B计划里重要的一环,但不是惟一的那环,由于纳兰父子这条线的极大成功,另一条支线吴兴祚几乎完全被后人遗忘了。
吴兴祚与顾贞观的旧交很是奇妙。顾贞观北上京城时,吴兴祚正好降职到无锡做县令,后来顾贞观从京城回到无锡,吴兴祚仍在无锡做县令,还为他设宴接风。别看他和顾贞观一样十年不挪窝,可一动起来,简直赛似火箭——康熙十五年,他从七品(无锡知县)直接提升为三品(福建按察使),两年后升为二品(福建巡抚),康熙十八年再因驱逐郑经有功升任一品——由七品升至一品,吴兴祚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这固然是因为吴兴祚能干,也因为,他的后面站着康亲王、赫舍里家族,而赫舍里家族中,其时正有一位权倾朝野的人物:索额图。
纳兰明珠和索额图这两架权倾朝野的青云梯,是顾贞观们能借力的极致——是的,“顾贞观们”,在顾贞观的身后,还有一股隐秘的力量,那是徐乾学为首的江南士族。
徐乾学,也是B计划里重要的人物。徐乾学是明末大儒顾炎武的外甥,清康熙九年的探花,他与吴兆骞同年,早年吴兆骞主持“慎交社”时,徐乾学三兄弟即是其中的骨干。
徐乾学、吴兆骞、顾贞观都亲历或被卷入过清初的几件江南大案中——在吴兆骞卷入丁酉舞弊案之后,接着是奏销案(奏销就是地方政府报帐和审计),朝廷以欠赋为名严厉追查江南一带拖欠的赋税,因为这个事情被抓捕或被革去功名的文人与士绅约有一万余人,其中就有徐乾学、徐元文、顾贞观,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探花叶方霭,只因为家人欠粮税一厘(约合一文钱的十分之一)也被黜落。紧接着奏销案又引发哭庙案,才子金圣叹因领头哭庙被杀头,妻与子都被流放。
经历了“丁酉舞弊案”、“江南奏销案”、“哭庙案”的江南才子们,都深知这里最深层的原因,是朝廷在敲山震虎。吴兆骞流放宁古塔、叶方霭革去功名、金圣叹丢了性命,江南士族的头颅固然因此被强行按下,但潜藏内心的不服,逮着机会便会滋长——在援救吴兆骞这件事上,他们集结起来伸出援手,已并非救一个书生、救一个朋友这样简单。
三四百年以后的我们,以上帝视角替顾贞观梳理,将会发现,所有的草蛇灰线,便是这样引向最后的方向——但,还需要把一个人带到顾贞观面前,这个人名叫“纳兰性德”,后人习惯称呼他的姓“纳兰”或他的字“容若”。
然诺重,君须记容若是纳兰明珠的长子。自小,明珠便对这个兼具才情与聪慧的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延续家族荣光,成为朝廷巨擘,为此,明珠替容若延请的老师,可说都是极出众之名流——教科举的是康熙九年的状元蔡启僔,教经学史学的是康熙九年的探花徐乾学,教授、切磋词学的是康熙五年的南元(南人中的状元)顾贞观和大词人朱彝尊、陈维崧。④明珠对江南文人表现出的尊重、友好和温和,对纳兰是有影响的。
康熙十年(1671),容若进入国子监,经昆山人徐元文结识了他的哥哥徐乾学。康熙十一年(1672),容若顺利通过顺天乡试,成为徐乾学的门生。容若对这个老师,当真是百般崇拜,逢人便说:“我有这个老师,实在是太好了!”他是真的逢人便说——回家对父母说,聚会时和友人说,睡梦里对自己说……自从拜在徐乾学门下,他常黎明就骑马去徐府讨教,傍晚才欢欢喜喜地回家。
正是因为徐乾学,顾贞观接触到了纳兰容若。
康熙十五年(1676),在徐元文、徐乾学、严绳孙等人的极力推荐下(严绳孙与顾贞观曾同结“云门社”),本已离开京城的顾贞观,被明珠厚聘为纳兰的老师——今人对顾贞观的印象可能仅止于两首《金缕曲》,但其实顾贞观在清初词坛才名卓著,清初三大词人有两说,一说为顾贞观、朱彝尊、陈维崧,一说为纳兰、朱彝尊、陈维崧,不管如何,这一对亦师亦友的知己互相易名,可知二人才情、气质都相近。
二人相见这一年,顾贞观四十岁,容若二十二岁。
就如后来顾贞观在词集序言里所说的,两个至情至性的人相见恨晚——“岁丙辰,容若年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阅数日,填此曲为余题照。”
所谓“填此曲为余题照”,是容若为《侧帽投壶图》题写的《贺新凉》词。《侧帽投壶图》现在见不到了,大约,画的是顾贞观侧帽投壶,词很有名,现在仍然流传: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纳兰性德《贺新凉 题顾梁汾侧帽投壶图》
这便是著名的“侧帽词”,写于纳兰与顾贞观见面没多久。据说“侧帽词”一出,坊间纷纷传抄,京师为之纸贵,是容若第一本词集《侧帽集》的出处,而顾贞观后来在给吴兆骞的信中,也喜不自胜地写道:“顷得一知己,同选今人词。”
没有任何犹豫与试探,“淄尘京国”的飘零者与“乌衣门第”的贵公子就这样双向奔赴、结为知己,他们应该是同时看见了另一个自己。
且住为佳耳。任相猜、驰笺紫阁,曳裾朱第。不是世人皆欲杀,争显怜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己。惭愧王孙图报薄,只千金、当洒平生泪。曾不直,一杯水。歌残击筑心欲醉。忆当年、侯生垂老,始逢无忌。亲在许身犹未得,侠烈今生已已。但结托、来生休悔。俄顷重投胶在漆,似旧曾、相识屠沽里。名预籍,石函记。——顾贞观《金缕曲 赠容若见赠,次原韵》
一个是“一日心期千劫在”,一个是“侯生垂老,始逢无忌”!次年,两个一样重性灵、重才情、重义气的人,开始合作编纂《今词初集》,这部跨越明末清初四十多年、选录184位词人 600 余篇词作的选集,是清初重要的词学选集之一。后人在慨叹纳兰的早逝时曾有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不是纳兰早逝,顾贞观和纳兰携手,很可能力敌浙西派(朱彝尊为首)和阳羡派(陈维崧为首),成为清词史上另一股重要的力量。不过这是后话了,我们且先回到《金缕曲》本事。
《金缕曲》是词牌名,别名有《贺新郎》、《贺新凉》、《乳燕飞》、《貂裘换酒》等,最擅长铺陈沉郁复杂之情,顾贞观和纳兰这等性子的人钟爱《金缕曲》,一点也不奇怪——“侧帽词”之后,“赎命词”亦横空出世。
康熙十五年(1676)的年底,于千佛寺的清静寂寥中,年已不惑的顾贞观凝望燕京冰雪,种种旧事,忽忽涌上心头——二十年了,生死之交仍滞留于绝塞荒寒中,而他自己,近十年虽竭尽全力,仍似蜉蚁撼石,力不从心……愧疚、心酸、怅惘、无力、感慨,诸般情绪喷涌而出!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顾贞观《金缕曲》二首
顾贞观在小序中自言道,他是以词代信,寄与吴兆骞:“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以诗代信或以词代信,古人并非没有过,但这两首《金缕曲》显然是最特别的存在。两首《金缕曲》成词后的三四百年间,不论哪一种清词选本,必定会把它作为经典选入。《白雨斋词话》更认定这是二十万首清词中的压卷之作——“痛快淋漓,婉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它的特别,不仅仅在于它是救了吴兆骞的“赎命词”,更在于它的“极情”,这种极致的纯粹的情绪,在数百年以后仍冲击人心,让无数后人感叹——“浓挚交情,艰难身世,苍茫离思,愈转愈深”。
吴兆骞于次年三月收到顾贞观的短札和词章,我们已无法得知他的读后感,但词史却为我们留下了纳兰的读后感,词史上说,纳兰见词,泣下数行,当即以词代诺,应允以十年为期(后在顾贞观的恳求下减为五年)营救吴兆骞: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纳兰性德《金缕曲》(前序云: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
纳兰并非第一次知道顾贞观想救吴兆骞。早在顾贞观入馆授读不久,便向纳兰提过此事,但,纳兰没有答应。
原因很多,至少有三。
其一,这是顺治朝的铁案,子翻父案,有康熙的为难处。其二,这不是一般的案子,它涉及到满汉关系和南北方汉官的矛盾,涉及到清廷如何对待江南士绅、文人、官员等等复杂的政治问题。其三,明珠虽权倾朝野,但也身处权力旋涡中心,如果帮助府里的塾师公开为“罪人”奔走,很容易被政敌攻讦为“结党营私”——站在皇帝、朝廷、明珠的立场,都不好办。因此,这事儿并非纳兰求求明珠、明珠再求求皇帝就可解决了,它需要一个繁复而精密的计划,需要一张大网,向中心层层精密编织,确保万无一失。
这张大网,后来在千佛寺悄悄地编织成了。
千佛寺的营救小组与“吴兆骞生还”一事相关的清人笔记里,多是写顾贞观援救吴兆骞的血性热肠,比如明珠曾拿了巨大的酒杯让顾贞观喝,从不喝酒的顾贞观一饮而尽;又比如,顾贞观曾向明珠屈膝下跪,当时在场的高士奇写下“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个大字,悬挂在明珠宴客的“群芳阁”壁上作为纪念。但于千佛寺,却都几乎不着笔墨。千佛寺就是顾贞观写信给吴兆骞时的住所,今为拈花寺,在大石桥胡同,距后海的明珠府不是太远,走一会儿便可走到。⑤
顾贞观住在千佛寺自有他的道理——或许是不想沉溺于明珠的优厚待遇中堕了志气,或许是寺院的晨钟暮鼓让他觉得超脱,或许是他不忍见知己周旋于苦寒冰雪故而自己也粗茶淡饭、清苦自持,又或许是,此地既可过滤明珠府邸周围的眼线,又便于联络朝中清流……总之,他在千佛寺住了很久。
“绝塞生还吴季子”,千佛寺是堪上大分的。
纳兰年谱和清人书牍里记录了纳兰曾数次微服至千佛寺,与顾贞观商量营救计划——上帝视角的我们回望当时的千佛寺,它的确是个合适的所在——千佛寺能避开明珠府邸密切的官僚往来,也方便纳兰以“礼佛”为名频繁出入;佛寺庄严静寂,不允许明珠政敌在此布置眼线,更不允许有人在此大肆搜索可疑人员;还有,当年千佛寺的住持可能还曾充当信使,其弟子定期往宁古塔运送佛经时,中间曾夹带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密信。于是,三四百年后的我们似乎可以想见这样的场景:“容若每至,必携新酿,醉后于藏经阁论救汉槎策”,顾贞观与容若“对坐藏经阁,定赎金事”……每当营救受挫时,二人或于禅房中默然而坐,夜听寺僧诵《楞严经》中“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之句,最绝望的时候,顾贞观甚至啮指血书《金刚经》,既是“为友消业”,亦是为了求得心中的宁静。
庄严梵音里,世界仿佛恒定,不破,不立,不生,不死。但梵音外,现实的世界里,有许多事在悄然发生。
自从纳兰承诺要救回吴兆骞,一系列的运作便悄然开始了。康熙十六年(1677),朝廷派内大臣前往长白山举行封祀大典,明珠秘密嘱咐吴兆骞要利用这个机会,随后吴兆骞在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安排下随行,并即席构思诵读《长白山赋》,此后由纳兰将《长白山赋》上呈康熙,成功引起康熙过问,但刑部以“维护先帝权威”的理由驳回。
康熙十七年(1678):在纳兰负责京师运作的同时,顾贞观开启支线任务,入闽依附刚擢升为福建巡抚的吴兴祚,试图通过吴兴祚力争索额图家族的支持。
康熙十八年(1679):徐乾学屡次向康熙提到吴兆骞的才华,为吴兆骞铺垫临时入京的理由,吴兆骞也在宁古塔获得都统巴海的允准,但最后还是没有成行。同年,徐乾学在江南刊行吴兆骞的诗文集《秋笳集》,努力扩大吴兆骞的影响力。⑥康熙十九年(1680),徐乾学迁内阁学士,进入权力核心,可能就在这一年,徐乾学、宋德宜等联合江南官员、吴中缙绅,递呈为吴兆骞翻案的联合奏折,但再次被刑部驳回。之后,救援小组开始商量如何绕过刑部运作。同年冬,康熙巡视内务府工程,纳兰随驾时进言“宁古塔流人中有善书者吴兆骞”,为吴兆骞力争认修工程机会。
康熙二十年(1681):三蕃之乱平定前,明珠向康熙献策:“赦吴兆骞可彰显朝廷怀柔江南之意,助平滇黔余孽”,同年,康熙下特旨允吴兆骞认领内务府工程,交2000金赎归。
从康熙十五年到康熙二十年,正好是纳兰承诺的五年——五年间,“天时地利人和”默契地交织成功——此时的康熙,大约二十八岁,亲政已有十四年,打败了鳌拜,平定了三蕃,在政治上愈来愈成熟,尤其是三蕃之乱,让这位有雄心远图的皇帝开始思考如何缓和满汉矛盾才能长治久安,恰此时,他身边的宠臣也是同情汉人的明珠(也或者是明珠看准了康熙的帝王心术),在这对君臣心照不宣的配合下,“吴兆骞赎归”事件,成为一个缓和满汉矛盾的最好契机,虽然明珠的对头索额图试图阻挠,指控吴兆骞“与罗刹(俄罗斯)通”,但康熙最终批示“姑念其文采,着准赎归。”
既允赎归,剩下的,便是筹钱。2000金虽然是笔庞大数字,在当年的京城,至少可买好几栋四合院,但只要是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到这个地步,已不算太难的事——徐乾学、顾贞观带头奔走筹得1500两(其中800两应该来自扬州盐商秘密资助),明珠和纳兰私下补足500两——在徐乾学、顾贞观、徐元文、宋德宜、纳兰的呼吁下,当时从江南到京华,一众名流纷纷出钱出力,将此作为当年大事。随着赎金迅速到位,是年秋冬,一条被阻绝了二十余年的归路,终于豁然畅通——“廿年辞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
赎归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吴兆骞一家从宁古塔起程,宁古塔第一把手巴海将军派车马护送,并关照沿路驿站安排食宿。归心似箭的吴兆骞脚步轻快,于十一月到达京师。
关于吴兆骞的获赦赎归,史料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汉槎为《长白山赋》数千言,词极瑰丽,藉使臣归献天子,天子亦动容咨询,有尼之者,不果名还。而纳腊侍卫因与司农司寇暨文恪相国,醵金以输少府,佐匠作,遂得循例放归(司农是徐元文,司寇是徐乾学,文恪相国是宋德宜)。
大意是说,纳兰承诺后,一直在寻找营救机会。后因吴汉槎写了《长白山赋》呈给康熙,成功使康熙关注此事,但皇帝的主动关注,仍然未能启动营救吴汉槎的按钮,有人出来阻止,“有尼之者,不果名还”——可见当时的境况,实是须步步小心,一步也错不得——后来,纳兰与徐元文、徐乾学、宋德宜等人设法替吴兆骞筹金认领工程,吴兆骞才得以赎归。
这段话寥寥数行,准确说明了吴兆骞南归的原因。但千佛寺营救小组在五年里编织“京师-江南-关外”重重网络的苦心,是不能、也无法在这数行中清晰显示的。
吴兆骞的南归,哄动朝野。
明珠亲自为他设宴渌水亭接风,抚着他的背叹道:“汉槎,大瘦生!”徐乾学以《喜吴汉槎南还》首倡,一时朝野皆赋《喜吴汉槎入关诗》,多达数十百人,影响所至,连和吴兆骞素不相识的文人如顾景松,也写下《松陵吴汉槎兆骞江南才子予未识其人近闻自关外赎还志喜》。此时吴伟业已去世十年,山东诗人王士禛叹息道:“太息梅村今宿草,不留老眼待君还。”
随着吴兆骞的传奇生还,被誉为“赎命词”的两首《金缕曲》在文人中广为传扬,纳兰父子的贤名也传遍大江南北,五年中尽心竭力、为营救吴兆骞煞费心机的老友们抱头痛哭,但其中,却没有顾贞观。这年早些时候,顾贞观已从福建回来,本欲先期抵京等待吴兆骞,却突遭母丧,不得不于七月匆忙回家,归途中犹不忘写信给吴兆骞,叮嘱他抵京后可径去找纳兰,纳兰会为他解决一切后顾之忧——而纳兰也真的靠谱,为了彻底营救吴兆骞,将吴兆骞妻子儿女一家都安置在府里,锦衣鼎食,日夕聊天、写字、下棋、谈文艺,并聘其教弟弟揆叙读书,后来,揆叙在吴兆骞的精心教导下,学问非常之好。就这样,起于千佛寺两首词、一场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了后世数百年的“绝塞生还”传奇,于此尘埃落定。然而,千佛寺的作用,并未于吴兆骞获救之年划下句号,于顾贞观,在后来汉槎卒、纳兰亡、漫长的空寂日子里,千佛寺禅房点滴聚起的光明灯,将为他照亮余生。
薄命长辞知己别在很多记载里,吴兆骞回来后,顾贞观的人生似乎就结束了。但当然没有。
此后的日子里,纳兰、顾贞观、吴兆骞以及朱彝尊、姜宸英、严绳孙等时常在相府的花间草堂雅集,不过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吴兆骞与纳兰皆早卒于顾贞观——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十四岁的吴兆骞死于腹疾,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十一岁的纳兰死于风寒,顾贞观在他们过世之后,活到七十八岁方去世。
至此,顾贞观两入京城,皆成虚幻,汉槎亡纳兰卒,京城对于顾贞观而言,再没有非去不可的必要,他回到曾祖顾宪成祠堂旁的积书岩,深居简出,过起了隐居的日子。晚年,他主持东林讲席,以“改过安贫” 四字示学者,在他身上,再见不着当年那多愁多感的激情。
他曾经的激情,皆似蜡矩燃尽,此前的明亮炽烈全部都交与了汉槎与纳兰——尤其是与他双向奔赴的纳兰。
顾贞观虽出身望族,家中曾有薄田两顷,但长年飘零,为救吴兆骞南来北往,两个兄长又嗜酒成癖,经济上的困窘,常是纳兰替他解决,亲人间应有的温情,也是纳兰给他许多,纳兰甚至会拉着自己儿子的手对顾贞观说:这是你的侄儿——顾贞观自然会记得,年轻时,他也曾教自己的儿子唤吴兆骞作四伯,孩子还曾好奇地发问:“那个吴江的四伯伯,为什么好久不见了?”——此间情谊,何其相似!他们相交十年,十年之中,聚而又散,散而复聚,真真是无一日不相忆,无一事不相体,无一念不相注。
在顾贞观心里,纳兰这个知己的份量,后来也许是压过了吴兆骞的。
《贯华丛录》里说,纳兰死、贞观隐后,有一天顾贞观梦见纳兰,对他说:“我来践约了”。当夜,其次子生一男婴,面目一如纳兰——这当然是八卦,《贯华丛录》里有两则以“纳兰后身”为标题的小故事,一则说这男婴满月即夭折,另一则说长到十一岁夭折了。八卦固不足信,但也可见八卦者对二人的交情是持非常肯定的心态的。《贯华丛录》里还记载了一则故事,说纳兰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护驾南巡时,曾顺道来访顾贞观,是夜二人同登贯华阁(贯华阁在无锡惠山忍草庵内)第三层,为表示彻夜嗨聊的决心,纳兰竟“屏从去梯”——梯子抽走了,没聊够,谁也别想下楼。清人笔记里也说,纳兰最爱与顾贞观聊天,几天不见就愀然不乐,见了就“登楼去梯”、“一谈数日夕”,这种“屏从去梯”的作派,也许不止一次,纳兰甚至还在相府为顾贞观造了三间屋子,写诗《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震耳欲聋地表白“聚首羡麋鹿,为君构草堂”。
纳兰实在是个至情至性的人,恰好,顾贞观也是。
纳兰卒后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顾贞观四十九岁,在《大江东去》的小注里写道:“容若已矣,吾何忍复拈长短句乎?”在他的词集《弹指词》里,《大江东去》是最后一首,倒数第二首是《桃源忆故人》,显见也是纳兰卒后不久所写:
千金一刻三春夜。转眼水流花谢。已觉都成梦话。只是伤心也。分明有恨如何写。判得今生暂舍。还拟他生重借。领袖鸳鸯社。
再往上翻,有一组咏物词,词前小序道“皆与容若同赋。其余唱和甚多。存者寥寥,言之堕泪。”
《弹指词》里,这是最后的几首词。
因为纳兰,自此以后三十年,顾贞观不曾再写过词。
他这样至情至性的人,竟然不再写挚情的词,他只写平淡的诗,也不再研究词学,只潜心研究家传理学。这个早年自视甚高的人,晚年清贫到为人灌园谋生,却已不怨不怒、恬然自安。
“无生复溪灭,有动随声息。”
这样朴素的字句下,是不生波澜的古井水。顾贞观此后的一切,皆归于平淡,寂灭。往昔的才华和激情,于他如飞絮落花,沾泥随水,一切皆不重要了。那两首连接着吴兆骞与纳兰的《金缕曲》,如空中耀目的凤凰,独自飞向远方,似也与他再无干系了。
康熙五十三年(1714),顾贞观染微疾而卒,卒时七十八岁,算是高龄。
他这一生最惊天动地的奔忙,给了吴兆骞;又把后半生的沉默,都给了纳兰——至情至性的人大抵都如此吧,他们生来便怀揣一腔热血,也只肯为一二知己倾尽,倾尽了,便不会再有。
①,按农历纳兰出生于顺治十一年,公历为1655年。
②,关于方拱乾被赎回的时间,有1061、1062两种说法,应是顺治十八年(1061)冬天,方拱乾携家小抵达沈阳。康熙元年( 1662 )正月,方拱乾回到故里。又据《吴兆骞家书》,大约在康熙一年或二年,吴兆骞与父亲的通信中提到过吴晋锡(吴兆骞父)为此上京奔走。
③,关于“落叶满阶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这句写于哪一年,查阅资料中有诸多矛盾的地方,有顺治十四年(1657)、1662年几种说法,可能是清人笔记里已有讹误,查顾贞观有《无题八首》(之五):“更残犹炷水沉烟,素绠银瓶欲曙天。落叶等闲声似雨, 关卿何事不成眠。”是否曾化用入词不可知。
④,朱彝尊、陈维崧并非纳兰的正式老师,但常一起研讨词学,对纳兰的词有重要影响。
⑤,北京千佛寺有四,后人研究最有可能是今拈花寺。
⑥,《秋笳集》可能最早于康熙十五年左右开始筹划,首刻于此年。作者:任淡如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今年的新书《入画》
当当、淘宝、京东等都已上架
写在《入画》出版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热丰网,西宁股票配资公司,股票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